中华民族的内涵是包容的、多样性的。几千年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孕育下,诞生了各类技艺和传承。“香塑”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经兴盛过,现下濒临失传的一门古法技艺。
什么是香塑?一句话介绍就是:调和百香,锻炼香泥,合而为一,塑形塑像,可捏也可雕。
香塑与泥塑、面塑等技艺形似而神不同,除了可以塑形以外,还包含了香药医理、人文经典、调香制香等诸多文化内在。香塑技艺从小牌子到大塑像均可制作,更多令人熟悉的是香牌、香珠等小配饰和手把件。
香塑制作工艺复杂,选用名贵香料药材,经过本门独有秘法工艺和合而成,具有疏肝理气、芳香解郁、助睡眠、醒神通窍等作用,不同处方不同功效,在盘玩品香的过程中起到防疫杀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香塑的历史悠久,唐朝时随着宗教文化的昌盛,香文化的盛行,宫廷及达官贵人的香堂或文房中常见香塑制成的佛塔或者佛像,内部中空,信士常抄写经文藏于其中,常年供奉以示虔诚。很多书中就有关于香塑的记载,《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窣堵波是印度的佛塔,传到华夏后,受到我华夏文化的影响,佛塔也都以华夏的宝塔形式为主。香塑在文人阶层中流行的便是合香制作香牌和香珠等配饰,唐宋时期,文人雅士常以香塑佩挂或赏玩为时尚。《香乘》中记载的沉香泥壁:“沉香和红粉以泥壁。”也是香塑的一种。
香塑,刚柔并济,在外于形,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的智慧;在内于香,是融合香学、国学、宗教等一体的文化。
香塑的传承范围比较广,广东、福建、江苏、天津、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均有手艺人在世。王氏香塑制香技艺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其中王姓香塑制香坊于明末清初的时候举族从扬州迁徙到现今南通如皋、如东等地。清末,王氏开设的香塑制香坊,因手艺精湛,颇受好评,周边的大家族皆上门来迎请制作。
香文化和香塑技艺在扬州、南通等地广泛流传。《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香塑和用香的记载;《香乘》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印香炉谱》是清末时期南通石港人士,丁月湖(1829—1879)编写。
王氏香塑制香坊始于清末江苏南通地区,历史上扬州、南通地区经济发达,香塑技艺也非常成熟,既有制作塑像,也有制作小配饰或珠串佩挂。每逢三月三庙会,王氏香塑制香坊都会制作许多吉祥图形的香塑制品陈列售卖,空气中弥漫着药草的清香,广受民众喜爱。抗战时期,王氏第二代来到上海虹口。时隔一甲子,王氏第四代又在上海创立“葉弗茂净香工坊”传播香文化和香塑制香技艺,香塑传承虽艰,但不曾中断。